法律面以外,法律顧問還能陪你思考「公關面」

法律面以外,法律顧問-周芳儀律師還可以陪著你思考【公關面】。

每次各界名人發生矚目事件時,就有機會看到律師協助當事人發布聲明,或是陪同當事人出席記者會說明等等的情景。這應該是大家對於「法律」與「公關」這兩件事交集的印象。

不過公關面不僅是真的出事時要顧及,更應該是在發生事情前就要極力留心的 。避免的方式之一,就是在法遵方面多下點工夫。

簡單直接的思考方法是——法遵如果沒有做好做滿會不會日後演變成公關事件影響形象

像是企業有違法資遣、不當壓抑性平事件的狀況,沒有妥善依情、理、法處理,員工忿忿不平對外釋出資訊後,雇主品牌一定大受影響。

而反過來,也有可能是在公關事件本身無涉法律的情況下,仍要考慮法律面向

例如名人在網路上被炎上,即便當事人於法律面很有理,並沒有違法、侵權的情況,純屬道德疑慮,但請律師發出嚴正甚至帶有攻擊性的聲明主張,會不會反而顯得得理不饒人?影響同行、粉絲、一般民眾看待自己的眼光?或是破壞與某一方長期以來合作的關係?

這幾個問號也都是基於公關層面值得深思的。

因此每一次提供客戶法律面的建議前,即便最終決定權還是在客戶手裡,我一定還是會主動提醒關於「公關面」的思考,在正式發出一份文書前,也會字字斟酌。

畢竟不論我們在法律面是否站得住腳,品牌形象是永續的還是要多視角評估所採取/不採取的法律措施是否恰當會不會反過來傷害了品牌形象品牌價值,否則一時受傷了,恐怕會需要一段時間重振旗鼓?

以上對於公關面的考量適用於各種規模的企業,專家品牌、創作者亦然。

也許現在你的規模還小、影響力還在成長中,但誰不希望自己的品牌壯大呢?

如果從事業的最初就步步為營,留意潛藏著的公關危機,搭配法律手段調節,以拆地雷的心態經營,一定會更安心

當然必須強調,公關本身就是一門高深的學問,術業有專攻。如果客戶願意、預算足夠,也期待有機會更妥善地解決,除了找律師以外,同時尋求公關專業人士的協助也是必要的。

(這部分如有需要,周律師也有配合的公關專業人士可以一併協助)

*您也準備好為您的公司投入更大的commitment了嗎?

如果您有草擬、審閱「商務合作契約」,或是聘請「法律顧問」長期諮詢、合作的需求,都歡迎透過「官方Line」、「電話」或「填寫預約諮詢表單」聯繫我。

依據您事業體的規模,周芳儀律師提供有不同法律顧問方案,都歡迎聯繫了解!

法律面以外,法律顧問還能陪你思考「預算成本」

法律面以外,法律顧問-周芳儀律師還可以陪著你思考【預算成本】。

打造法律面的護城河一定是會燒點錢的。因此制訂全面的戰略佈局時,我也會主動協助客戶計算投入的成本費用,讓客戶心裡有個底,以便提撥預算

如果預算有限,可以調整項目的優先順序分批處理優先讓錢花在刀口上

① 以「商標申請」舉例

假設目前已發展ABC三種商品/服務,未來打算發展DEF三種商品/服務,把ABCDEF商品服務類別都馬上申請下來,當然是最全面的做法。

但當下預算不夠的話,我會建議客戶先申請「目前已發展」的ABC三個類別,把商標卡位下來,三個月、半年後再來考慮補上DEF三個類別。

② 以「官方審查檢驗」舉例

假設在台灣銷售某種產品要通過官方審查檢驗,需要投入很多規費才能最終銷售。

預算有限的情形下,我也會建議客戶思考是否暫時放掉「非主力」或「獲利較低」的產品,未來再慢慢補上。

③ 以「法律顧問的委託費」舉例

如果客戶在產品服務開發、通路、倉儲、行銷的成本已經拉比較高,留給法務的預算較少,我也會和客戶討論哪些法律服務內容是「must have」,哪些是「good to have」。

我們先完成最必要、沒做最可能傷害到公司的項目其他一步步補上

總結來說,法律面如果能做到一步到位當然很好,卻不是每個品牌企業都有這樣的資源可以馬上達成。

因此身為法律顧問,我也會透過確認客戶的「預算成本」,還有他們「當前最重視、最核心」的業務,協助客戶做好法律面「必須的減法」。

*您也準備好為您的公司投入更大的commitment了嗎?

如果您有草擬、審閱「商務合作契約」,或是聘請「法律顧問」長期諮詢、合作的需求,都歡迎透過「官方Line」、「電話」或「填寫預約諮詢表單」聯繫我。

依據您事業體的規模,周芳儀律師提供有不同法律顧問方案,都歡迎聯繫了解!

企業什麼時候需要考慮找法律顧問?

常常被問到「企業發展到什麼規模、什麼階段時需要考慮找法律顧問呢?」

如果以「風險辨識」、「風險控管」的視角出發,是會建議越早找越好

但我也清楚即便法律顧問費用比起訴訟服務費少了許多,終究還是一筆花費。

企業在「打造產品/服務」接著「行銷廣告」的階段,可能已經燒了不少錢;後續為了延攬人才、打造雇主品牌,以及提升獲利、降低成本費用,甚至合法節稅,也要開始尋求「內部管理」、「財會稅務」等專業服務;因此,「法律顧問」這樣相對屬於「預防性」的服務,需求順位時常會被放得比較後面一些。

接觸過不同規模的企業客戶,我也完全能夠理解以上的心情與順序考量。

不過一方面我也是做訴訟出身的,訴訟時處理的都是發生爭議後的事了,所以用後設視角回看,便會深深知道——
如果事業前期就有諮詢法律專業意見,將風險預防做得更好,是有機會省下後端更高額的支出的(e.g. 商業模式打掉重練、違約金、侵權賠償金、請律師打訴訟的服務費等等的花費)

因為商模合法性、法遵、合約內容等細節,都是沒發生問題前都沒問題,出了一次狀況就會相當麻煩,要花錢(或虧錢)、花時間心力處理。

所以回到最一開始的問題——企業什麼時候需要考慮找法律顧問?

我的回答會是這樣:
① 如果是「中大型企業」,預算較充足且交易金額較大,建議一定要儘早找法律顧問,即便公司內部有法務了,還是可以由律師提供意見作為 second opinion;
② 如果是「中小品牌主、一人公司」,建議是
有餘裕負擔每年幾萬元以上的預算」+「希望穩健擴大規模」+「對自己的事業有更大的commitment」的時候委託法律顧問。

我一直都不是喜歡製造、販售恐懼的律師,即便依執業將近7年的經驗,清楚知道很多細節都可以讓我的巧手調整一下,但總是會鼓勵客戶準備好再來委託。

有時候客戶過了幾天或幾週才決定委託,我反而也覺得很踏實,因為會知道客戶想得很清楚了,也決定要對事業有更大的commitment,讓律師陪著他乘風破浪了!

*您也準備好為您的公司投入更大的commitment了嗎?

如果您有草擬、審閱「商務合作契約」,或是聘請「法律顧問」長期諮詢、合作的需求,都歡迎透過「官方Line」、「電話」或「填寫預約諮詢表單」聯繫我。

依據您事業體的規模,周芳儀律師提供有不同法律顧問方案,都歡迎聯繫了解!

離婚協議簽字分手要約定哪些事項?

因為離婚等家事事件訴訟常需耗費比較長的時間與心力處理,所以近來越來越多難以繼續相處的伴侶,選擇透過「簽署離婚協議」作為分手的方式。

通常離婚協議會包含以下約定(依據個案狀況規劃):

① 兩願離婚(表示雙方都同意簽字離婚)

② 剩餘財產分配

雙方婚後的財產扣除婚後的債務後,如有剩餘,會針對差額進行雙方分配。

而舉凡如婚後購買的不動產、薪資、股票與利息等等都可以納入分配。

如果雙方有未滿18歲的未成年子女,還會加上…

③ 親權(也就是大家比較熟悉的用語「監護權」):

可以約定維持雙方共同行使親權,或是由一方行使。

不過即便約定共同行使,仍可以進一步約定由其中一方擔任「主要照顧者」。

④ 扶養費

包括扶養費的金額(可進一步約定依據孩子的年齡、就學階段規劃酌增)、多久給付一次、如何給付。

⑤ 會面交往方式(如週末、寒暑假、農曆春節過年等如何安排見面與接送)

然而,如果沒有辦法透過簽署離婚協議達成以上的共識,便只能透過家事調解、提起家事訴訟/非訟事件的方式,促使雙方有機會展開協調,耗費的時間便會比較長(數月到數年都有可能),雙方的衝突也容易升溫,讓未成年子女夾在中間較為為難。

因此,還是鼓勵雙方可以多多嘗試訴訟外的「離婚協議」,或是「家事調解」,讓雙方有機會坐下來好好聊聊,不論是雙方對於所處婚姻關係的不滿、不適,以及當前、未來希望如何好好分手散場,讓彼此都能在關係的最後,盡量降低對於對方、對孩子造成的傷害,各自安好,奔赴前程。

如果您有委託草擬離婚協議,或是離婚、剩餘財產分配、親權(監護權)、扶養費、會面交往等家事事件之代理需求,歡迎透過「官方Line」、「電話」或「填寫預約諮詢表單」聯繫我!

收到品牌企業的智慧財產權侵權警告函,該怎麼應對?

當您收到智慧財產權警告函,如已經查證、確認發函給您的人是真正的權利人(通常為品牌企業),而不是詐騙,您該怎麼做呢?

*延伸閱讀:《收到智慧財產權侵權警告函,你需要做的第一件事…

您可以…

① 詳細閱讀警告函內容

其中會提到權利人是誰、其享有哪些權利,以及權利人的訴求是什麼(可能是請您下架、賠償等等)。

② 對照檢視自己是否真的有侵權行為

依照警告函內容,逐一核對自己是否真的有警告函中指控的侵權行為,以及評估是否有可能滿足權利人的訴求。

③ 請專業律師協助分析警告函內容、判斷如何應對

警告函畢竟是「私人間」在「訴訟以外」的協商談判措施,並沒有公正第三方介入,而只能代表權利人單方面的認知與說法。

也就是說,警告函內容未必符合法律、實務經驗上的判斷,而未必需要照單全收。

因此,建議您可以交給信任的專業律師協助分析警告函內容,判斷如何應對。

律師可以協助您的應對措施包括:

I. 出具「法律意見書」分析權利人說的是否有理;

II. 以正式「律師函」回覆我方立場;

III. 代表您出席談判磋商賠償金額等。

透過律師居中協調,對焦權利人與您之間的認知、訴求,便有機會讓大事化小、小事化無,避免您因為疑似不慎踩到智慧財產權的線,而產生鉅額賠償或是刑事、民事方面的責任。

如果您有需要委託智慧財產權案件,不論是寄發/回覆律師函、出具法律意見書,或是刑事案件被告辯護、告訴、告發,或民事損害賠償訴訟代理,歡迎透過「官方Line」、「電話」或「填寫預約諮詢表單」聯繫我!

收到智慧財產權侵權警告函,你需要做的第一件事…

最近陸續收到客戶告知被冒名發智慧財產權警告函,或是有客戶疑似收到詐騙警告函的消息。

雖然各式警告函中,一定還是有來自真正權利人(例如品牌方)的版本,但現在詐騙手法防不勝防,還是要謹慎判斷。

因此,如果收到智慧財產權侵權警告函,有一件事是我會請客戶馬上做的——查證發函給你的人是不是真的權利人

如果是來自詐騙集團的警告函,他真正的目的絕對不是要你下架(即便在警告函裡他可能會這樣恫嚇你),而是為了騙取你的金錢、帳戶、個資,使用的名目則可能是要你匯款到某個指定帳戶、填寫牽涉一堆個資的表單、登錄帳密驗證等等。

當你冷靜下來看,應該就能察覺矛頭不對,否則一不小心就血本無歸,甚至變成人頭帳戶!

接下來就到這篇的重點——你可以怎麼查證呢?

① 上網搜尋在警告函具名的權利人資訊

品牌企業、機關通常會有正式的官網、社群媒體,你可以拿警告函上面寫的名字搜尋看看有無相關資訊。

② 核對權利人聯繫方式

如果你有查到品牌企業、機關在網路上寫的聯絡管道,像是承辦窗口、公司電話、email、官方line、社群帳號等等,可以拿來與警告函上面寫的資訊交叉比對。

像很多冒名詐騙者的email網域,根本就和品牌企業、機關使用的不同,一看就能辨別警告函只是詐騙。

③ 主動聯繫品牌企業、機關,確認警告函是不是品牌企業、機關親自寄發的(品牌企業、機關很常就是在這時候發現自己被冒名)。

④ 如果實行了以上步驟你還是會怕怕的,也可以考慮直接交給信任的律師協助你檢視資料、查證真偽,甚至協助談判(如果詐騙集團發現是律師在跟他談,也不至於想繼續浪費時間在你身上吧!)

以上就簡單分享收到智慧財產權警告函時你需要先做的第一件事,下一篇會分享當你收到的警告函真的來自品牌企業,你該怎麼應對,而有機會讓大事化小、小事化無。

如果您有需要委託智慧財產權案件,不論是寄發/回覆律師函、出具法律意見書,或是刑事案件被告辯護、告訴、告發,或民事損害賠償訴訟代理,歡迎透過「官方Line」、「電話」或「填寫預約諮詢表單」聯繫我!

授權金、權利金是什麼?怎麼計算?

如果你是科技公司,你的技術、know-how可能有「專利權」、「營業秘密」;如果你是品牌方,你的Logo可能有「商標權」,你的廣告素材則可能有「著作權」;如果你是名人、網紅、KOL、KOC,則有「肖像權」、「姓名權」等人格權。

以上各種多元的權利,都是你於商業合作中,可以向第三方授權的標的,也可以就這些授權標的計算「授權金」、「權利金」,作為使用權利的對價。

但你知道「授權金」、「權利金」是什麼?又該怎麼計算嗎?

1. 授權金(License Fee):

通常是一次性定額於簽約時收取,作為取得授權的對價。

2.權利金(Royalty):

在授權金以外,基於被授權人利用情形收取。

通常會由授權人、被授權人商議計費的「價格」與「數量」。例如:以使用授權標的產品的「定價」,再乘以該產品的「生產數量」或是「銷售數量」

實務上較常發生爭議的地方也在於權利金。

因為這考驗著被授權人是否誠實,有無漏報、短付等情形,所以我也通常會建議授權人將查核機制設得嚴謹一些,甚至約定較高的懲罰性違約金,以嚇阻被授權人鑽漏洞。

*如果您有草擬、審閱「智慧財產權授權契約」、「商務合作契約」、「網紅KOL合作契約」,或是聘請「法律顧問」長期諮詢、合作的需求,都歡迎透過「官方Line」、「電話」或「填寫預約諮詢表單」聯繫我!

不只名人網紅,我的權利也能授權變現嗎?

你知道你的權利除了拿來自保以外,也有機會透過授權,成為一種變現賺錢的方式嗎?

現在除了名人、藝人、大型網紅外,中小規模的Influencer、KOL、KOC也不斷崛起,一同發揮影響力,即便是只有幾百人追蹤的自媒體帳號,也可能接到團購業配代言等合作。

而你為了合作所產出的文案、照片、影片等,其實就有「著作財產權」存在,其中也會包括你的「姓名權(不論是本名或藝名)」、「肖像權」等人格權,通通都是可以授權的標的哦!

你的以上權利將會被品牌主、代理商、廣告商等第三方拿去使用、宣傳、投廣告,永久性或是於一段時間內不斷利用,因此,是可以考慮針對你的「著作財產權」、「姓名權」、「肖像權」與合作方討論授權的細節,甚至進一步收取「授權金」、「權利金」的。

不過也要提醒,有些合作契約會約定合作成果的著作財產權,是歸品牌主所有。但一樣可以於簽約時針對此部分討論收取的報酬,只是不是以授權金的名義而已。

下一篇接著分享「授權金」、「權利金」常見的計算方式!

*延伸閱讀:《授權金、權利金是什麼?怎麼計算?

*如果您有草擬、審閱「網紅KOL合作契約」、「授權契約」、「商務合作契約」,或是聘請「法律顧問」長期諮詢、合作的需求,都歡迎透過「官方Line」、「電話」或「填寫預約諮詢表單」聯繫我!

沒消費還刷負評當黑粉?小心構成誹謗罪

偶爾會看到品牌企業發生負面消息後,被各路網友在其Google評論、社群平台(如Facebook粉專、Instagram帳號、Threads貼文等)刷一排一星負評的情況。

但沒有向特定品牌企業消費過卻留負評,網友這樣的行為真的沒問題嗎?

如果你是真的曾到該品牌企業體驗過的消費者,在不牽涉公然侮辱(如謾罵三字經)的情形下,你發表主觀的負面體驗感受,通常還是會被認為是「可受公評的事」,如果你還能提出相關消費的單據與紀錄(發票、現場拍攝照片等等),證明你的說法其來有自,可能還不至於觸犯誹謗罪

但如果你是完全沒有消費過,就在網路上跟風留言、刷一星負評,則是可能會觸犯誹謗罪的。

除了以上涉及妨害名譽相關的刑責外,你如果惡意留言攻擊品牌企業主、員工或品牌企業本身,也可能被請求民事損害賠償,所以在網路上發言還是要多多謹慎!

另外,現在社群平台上常出現很多假帳、小帳惡意留言,這樣的留言雖然可能因實際狀況而牽涉公然侮辱罪或誹謗罪,但也正由於假帳、小帳背後具體是誰較不易追查,也會需要蒐集、比對相關證據資料才較能進而特定之。

因此,面對惡意的假帳、小帳黑粉,還是建議品牌企業直接封鎖、不予理會。

但如果是可以查明具體是誰,且該黑粉的留言已經影響品牌企業的形象,造成公關危機等,則仍建議進一步透過法律措施處理。

*如果您有談判(和解、調解)、民事訴訟代理、刑事案件告訴代理、辯護(白領犯罪辯護或各類刑事案件辯護)的需求,歡迎透過「官方Line」、「電話」或「填寫預約諮詢表單」聯繫我!

經營自媒體不斷被騷擾,我該怎麼做?

經營自媒體(如LinkedIn、Instagram、Facebook、Threads等)都可能收過騷擾訊息,像是不當追求的字眼、色情圖片等等,總讓人感到不適與不尊重。

假設不斷遭到騷擾,經營自媒體的你可以怎麼處理呢?

在法律面,如果行為人的騷擾是「持續性」的,而且和「性或性別」有關(例如表明愛意等),即構成「跟蹤騷擾」行為。

你可以向「警察機關」請求對行為人核發「書面告誡」。

如果行為人收到書面告誡後2年內,還是繼續有跟騷行為,你可以進一步自行或由檢警職權向法院聲請「保護令」,甚至就直接提告「跟蹤騷擾罪」。

又如果行為人有其他濫用你個資(如肖像等)的行為,也可以綜合評估,作為你處置的手段之一。而行為人的騷擾行為,對於你精神的負面影響,也可以提起民事訴訟請求損害賠償

不過比較麻煩的地方是,因為網路騷擾者未必是被害人現實世界中認識的人,且假帳號、小帳眾多,有可能難以馬上特定騷擾者具體是誰,還需要蒐集、比對相關證據資料,進而特定之。

因此,面對網路騷擾,另一個快速的做法是考慮直接封鎖、不予理會。

另外,也不排除可能有比較激進的騷擾者,會從線上騷擾到線下。而以上關於跟蹤騷擾的處理作法,也適用於線下騷擾(如尾隨、盯哨等等),必要時,也可以趕緊採取。

如果您有性與性別案件申訴、刑事告訴、告發,或民事損害賠償訴訟代理的需求,請透過「官方Line」、「電話」或「填寫預約諮詢表單」聯繫我!

 

|延伸閱讀|

約會對象堵門、瘋狂私訊,算跟蹤騷擾嗎?

遇到跟蹤騷擾,我有哪些措施可以做?